讀書心得:智慧分享.經驗薪傳

 
 
         一個小孩到商店裡買糖,總喜歡找同一個售貨員。因為別的售貨員都是先抓一大把,拿去稱,再把多出的一顆一顆往回拿。但那個比較可愛的售貨員,則每次都抓不足重量,
然後再一顆一顆往上加。
        雖然最後拿到的糖在數量上並沒有什麼差別,但小孩就是喜歡後者。
        這一「給糖哲學」告訴人們:生活中,同樣的付出,僅僅因為方法的不同,其效果是不一樣的。

 

小雞破殼   加油呀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轉貼自聯合報     楊素靜
 
        表哥對孩子有一套,是他自小體悟的。
        從小就頑皮有加的表哥,有一次對小雞的誕生頗好奇,於是趁著母雞離去時,偷了一顆即將孵化的雞蛋。
        他躲到隱密的地方,觀察了一陣子。不久,他發現雞蛋的外殼,開始有小小的裂痕;小雞就在裡面,掙扎著用牠還沒堅硬的小喙啄著蛋殼,不時發出微弱的吱吱聲。
牠啄了半天,沒有一點進展,表哥看小雞啄得那麼辛苦,於是幫牠剝開蛋殼,小雞立刻跑了出來。
        當表哥正欣喜的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時,卻發現這隻小雞無法進食;沒多久,小雞死了。原來小雞必須藉著啄破蛋殼的過程,讓自己身體的器官,做某種程度的運作與增強,
才能存活下來,表哥卻違背小雞自然成長的天性。
        後來表哥不再幫小雞剝蛋殼了,反而在旁邊鼓掌,甚至高歌、跳舞,替小雞加油;結果,破殼的小雞行動特別敏捷。
       表哥因此知道,一個人面臨磨練時, 給他鼓勵,若一味幫他做得好好的,只是讓他失去成長的機會罷了,甚至還會害他沈淪墮落。他還告訴我,
每個孩子都像一隻即將孵化的小雞,當爸爸媽媽的,千萬不要為他剝蛋殼。

智慧
        智慧是無價之寶,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標,就是要去認識世上的萬事萬物,獲得廣博的智慧。所謂認識,它不僅可以透過外在的現象看清潛藏的本質,還能追本溯源,窮理盡性。
因此,只有具備這種具有穿透力的「認識」能力,才可以瞭解世上萬事萬物的真相和事實的來龍去脈。
        一般人只能看見旁人在做些什麼,可是有智慧的人更能深入分析,他們那樣做的目的何在。正是這種洞察入微、見微知著的認識能力,使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同情、體諒、
憐憫他人。
        蘇格拉底說過:「只有具備智慧的人,才會知道自己懂得很少。而一般人總認為旁人都很無知,且看不到自己的無知。我雖然算不上是智者,但我已經懂得承認自己對某些事物,確實不知道的事實。」知識是浩瀚無邊的,我們真正懂得的確實是太少了。
        隨著年齡的增大,人們的智慧就會逐漸增加,辦事的信心也會增強;但是由於自然的規律,精力也會隨之衰退,對「未知」的探索也會日益減少。
        每一個有智慧的人,心中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。當面對許多偉大而神秘的問題,凡人往往只能找到一點膚淺的答案,而有智慧的人卻能深入思考、積極探索,
去發掘事物的本質,弄清其中的奧秘。
        總之,智者的超人之處,就在於善於觀察,勤於思考,能見微知著,由此及彼,從一般人視而不見的一些細節,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問題,從中發現秘密,尋找規律,
而他們之所以能具備這些超人之處,一是因為他們對萬事萬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,二是因為他們心懷謙卑,知道自己所知甚少,求知若渴。
        我們常見的大概都是小聰明,小聰明是脆弱易碎的,但真正的智慧卻是堅如盤石,世上有不少人都被小聰明所害,因此顯得淺薄、空虛、虛妄、諂媚。
我們所需要的絕不是這種人,而是那些具備誠、信、善、慧的智者。

 
教育孩子的機會比五十元珍貴
 週末,大衛帶著兩個孩子去看演唱會。
演唱會售票處,大衛詢問票價。
售票員回答:「大人一百,八歲以上的小孩半價,八歲以下的小朋友免費。」
大衛說:「我小女兒五歲,大兒子九歲,看來我得付一百五十元了。」
售票員笑著說道;「先生,其實你只要告訴我你的兒子只有七歲,就可以省下五十元了,反正我也看不出有什麼差別。」
大衛卻很認真地說:「你說得沒錯,可是我的孩子知道那是不同的。」

 

經驗傳承
 
         真正生活過的人們,知道一些平凡又豐沛的滋味,這些不滅的滋味,是經歷歲月的精醮才成為單純雋永的話。只有用心生活過的人,
才能解釋大部分人生活的疑惑,多聽智者的言語,必可增加我們的靈性,並在潛意識中增加我們解決難題的能力,讓每一刻都是人生中值得記憶的篇章。

 

經驗
         以銅為鑑,可正衣冠;以史為鑑,可徵興替;以人為鑑,可知得失,從別人的遭遇中得到借鏡,從自己的經驗學到教訓,這就是經驗,探險家的絕處逢生,
證實了經驗的寶貴。
        經驗乃是最精的學問,亦是最好的學校;經驗是從痛苦提煉出的精華;經驗是良師,只是學費較貴;經驗可以節省勞費;經驗能改變許多品格,能教訓愚人;
摔跤之後,才會走路;走過一次的路,不用揣摩,就可很順利的走下去;最能改變未來途径的,莫過以往的驗。
        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;前車覆,後車戒;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;上一次當,學一次乖;經一番挫折,長一番見識;見過不如做過,做過不如錯過;
問路兩次總比迷路一次,來得穩當;愚蠢人遺忘驗,普通人購買經驗,聰明人善用經驗;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;最平坦的路,就是你已經走過的;
經驗的確可使人變為先知。
       記憶若為才智之母,經驗則是才智之父,經驗雖不是最可敬,但卻是最可靠,我們妥善運用,它便是我們最好的朋友,我們疏忽放棄,它就是我們最壞的敵人。

 

一得之愚
      「人者,心之器」現今的台灣,典型的亂世,一切都沒了準頭。我們擔心,活在「生命花園」裡的年輕朋友,正值他們放眼未來、選擇方向,建立人生觀的時候,
成人社會應提供明確的準矩,來作為他們從事價值判斷的依據。
       走在人生的旅程中,每個人都像在蒼茫夜色中,匆匆趕路的行者,需要明燈的指引,在我們的青澀歲月裡,曾有多少長者為我們提燈引路;
如今我們也成為過來人了,在年輕朋友準備翻閱「人生」這本大書的時候,是否該把我們的一得之愚提出,供他們参考、取捨呢?

 

人生是一個過程,可以短暫,可以永恆;可以平淡,可以璀璨,
如何抉擇,完全在於一己之心,為了避免有失之毫釐,謬之千里之憾,
則有頼汲取他人的智慧,以作為我們步上坦途之導引,而有了一個正確可行的方向後,
再來追求一個更高遠更完美的人生境界,則可事半功倍。

薪傳
        生命的過程是艱辛的,為了活下去,過得好,人必須面對許多挑戰,解快種種問題。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一套有效的基本工具,書就是精神生活的工具箱,
裡頭裝了各種解決生活和工作問題的基本智慧。
        大量常識的累積,就產生智慧。智慧正是你面對人生,拓展生涯和實現幸福的有效工具。這些工具和智慧,有一伴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領會出來的,
有一伴是汲取別人的經驗學來的。
        許多人的生活不適應,往往都是缺乏有效工具,致使他們磨練不足,應有的修持缺乏,基本的態度和良好習慣沒有培養起來。於是,在生活和工作上,
遭遇一波波的挫折、消極、悲觀和無助令他走上墮落之路。
        現代人大部分生長在過度自由、保護太多的環境中、由於基本訓練不足,所以他們在離開學校之後,面對艱困和吃重的挑戰,在生活和工作上應付不過來,
造成失敗和遺憾。至於那些能從種種挑戰中,摸索出進退應對的訣竅,形成了一套有效工具和智慧的人,終於獲得成功,不過,他們總會告訴大家,
如果能及早學會一套有效工具和智慧,就不必付出這麼多的慘痛的代價。
       人,無論是工作或生活,都要保持清醒,看個明白,你越能面對真實,就越能中肯地解決問題,越是固執已見,越容易迷失和危險。
這有頼你事先閱讀一本提綱挈領、條理分明的智慧寶典。


 

有智慧的人
        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大言不慚地聲稱自己無所不知,古代羅馬大將軍凱托說:「智者常向愚夫求教,愚夫鮮向者請益。」智者能從天分及學識遠比自己遜色的
人身上擷取點點滴滴的智慧,他們與知識分子不同之處在於:他們了解不管自己懂得多少事情,人生永遠有更多值得學習的智識。
        要為自己創造更多增進新知的機會,不要假裝自己什麼都懂,也不要目空一切,拒絕向才智與學識都比不上你的人學習,最好先拋棄個人成見。
如果不問青紅皂白便否決你不欣賞的人提出的構想,說不定會讓某個妙點子白白溜走,而且你對那人的看法也可能是錯的。
         無論你在自己的本行擁有多少服務年資和專業知識,永遠還是可以學到新東西。有時候,好的構想或資訊可能來自你最意想不到的人,他們也許是清潔人員、
無業遊民。
        保持沈默是增進新知的方法之一,花些功夫認真、主動地傾聽別人的想法。如果老是因為欣賞自己的意見而滔滔不絕,學到的東西就很有限了。
一位睿智的老教授說得有理:「光動嘴巴,什麼也學不到。」聽聽別人的意見,可以變思考方向,產生更新、更好的構想。
         試著向有智慧的人看齊。要判斷哪些人具有智慧並非難事,因為他們都很謙虛,願意立即承認他們並不是什麼都懂,任何人都可以教他們一些東西。
他們能夠仔細傾聽旁人的意見,絕不狂妄自大,聆聽別人的想法時,也不會產生偏見、責難或批評,而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能從餐廳服務生、計程車司機、
鄉下農夫...等學到許多知識。
        承認自己學問有限,不是缺點而是優點。最有智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:「我承認自己無知。」最偉大的智慧大概就是承認自己無知,但是也要記住;
求取智慧是個旅程,不是終點。

 

這也是一種見識
       「看多了死者,危急者,也會成為一種見識。」
         每每看見新聞片段,許多車禍、災難中,人在生垂危,甚至幾乎可以判定已死亡,身首異處,但是看到那些救難者、記者,像尋常一般,做著例行工作。
         他們並不是並不害怕,而是曾經害怕過,已經經歷過,也已經習以為常了,可以不害怕地進行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情。
         曾有一年,阿里山火車發生翻車事件,其中有一位英勇的小姐,除了救護自己的家人,還幫助旁人急救受傷的乘客,直到救護人員達到前。
後來報導出這位小姐的背景,原來,這位小姐在醫院櫃檯工作,所以,所有的緊急狀況,她都比一般人鎮靜,可以利用時間做一些建設性的醫療。
        當一個害怕、恐懼的經驗,你經歷過,它就成了你的資產,透過這個試煉,你會是全場最穩定、最有用、最機警的一個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是這樣著,你覺得之前你的害怕與恐懼會是全無益處的嗎?若是答案是肯定的、有用的,那你下一次遭遇到害怕與恐懼時,還會這麼地害怕與恐懼嗎?
        感恩,所有之前災難的經歷,讓我學習,更有能力去幫助別人。

 

成功的捷徑
       「目標不明確」,是年輕人的通病,將造成了青春虛擲,時間浪費,那才是「暴殄天物」。
       青春是這麼美好,然而,人們,往往都是在逝去之後,才來「如果我還是大學一年級」、「如果我重新再來過...」一番,那雖然代表著自己的經驗多了、
變成熟了、懂事多了,以後為人處事不再走冤枉路,但是,付出的「時間」代價未免可惜。
        最聰明的人,往往是多看書、多聽人講話——藉用別人的經驗,來長自己的智慧,這就是成功的捷徑。

 

一隻黑色鐵貓的啟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轉貼自  人生大智慧  林芸編
        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張生和李生到京城玩。到了京城後,張生在客店裡看書,李生便去大街上閒逛,忽然他看到了路邊有個老婦人在賣一隻黑色的鐵貓。
        他好奇地走上前去,那老婦人說,這隻黑色的鐵貓是他們家的祖傳寶物,因為兒子重病,無錢醫治,才不得已要將此物賣掉。李生隨意的用手拿起鐵貓,
發現貓身很重是用黑鐵鑄造的,同時他發現,那一對貓眼是用琥珀做成的,他為自己的發現狂喜不已,他問老婦人:「這隻貓要賣多少錢。」
        老婦人說:「因為要為兒子醫病,所以算你三兩銀子好了。」
        李生說:「我出一兩銀子,只買妳的兩隻貓眼吧。」
        老婦人心裡算了一下,認為也很合理,就答應了。李生欣喜若狂地跑回旅店,笑著對正在埋頭看書的張生說:「我只花了一兩銀子,竟可以買下了兩顆大琥珀,
是不可思議。」
        張生發現這兩個貓眼的確是罕見的大琥珀,便問李生是怎麼回事。李生便把他買貓眼的事情講給他聽,聽完了李生的話,張生眼睛亮了一下,
急切地問那位老婦人現在在何處?
        張生立即放下手中的書,跑到街上,按照李生所講的地址,找到了那位賣鐵貓的老婦人。他說:「我要妳這隻鐵貓。」
        老婦人說:「貓眼已經被別人先買去了,如果你要買,出二兩銀子便可以了。」
        張生付了銀子,把鐵貓買了回來。李生見後,嘲笑他道:「兄弟呀,你怎麼能花二兩銀子去買這個沒眼珠的鐵貓呢?」
        張生卻沈默著坐下來把這隻貓翻過來翻過去地看,最後,他向店家借了一把小刀,用小刀刮鐵貓的一隻腳,當黑色脫落後,露出的是黃燦燦的黃金,
他高興地大叫道:「李兄,你看,果然不出我所料,這貓是金鑄的。」
        也許當年鑄這隻貓的主人怕金身暴露,便將貓身用黑漆,漆了一遍以防宵小。」
        見此情景,李生真是後悔不迭。
        張生笑道:「你雖然能發現貓眼是琥珀,但你卻缺乏想像、分析與判斷,你應該好好想一想,貓眼既然是琥珀做成的,
那麼貓的全身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的嗎?」

 

漁王的兒子
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,被人們尊稱為「漁王」。然而「漁王」卻很苦惱,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。
於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:「我真不明白,我捕魚的技術這麼好,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麼差?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,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,
他們長大後,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、辨魚汎...,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得到的經驗,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,可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
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!」
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後,問:「你一直都是一招式地教他們嗎?」
「是的,為了讓他們得到一的捕魚技術,我教得很仔細、很用心。」
「他們一直都跟隨著你嗎?」
「是的,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,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。」
路人說:「如此說來,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,你只傳授給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,對於才能來說,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,都不能使人成大器。」

 

心路歷程
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時,經常只羨慕他享福的那一面,卻忽略了他為奮鬥所付出的心血。
例如,生病去看醫生時,常抱怨醫生只摸了我幾下,卻從我們這裡賺了許多錢;卻很少人會想到他在成為一名醫生之前,投資多少時間和精力。
在一位知名畫家展覽會場上,有人看到展出的畫雖然只有一些簡單的線條,卻標上了極高的價錢,便問畫家:「你畫這幅畫花了多少時?」
「五分鐘加上一輩子!」畫家回答。

趁早出發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轉貼自   打開一扇門  金聖華 著
        有的人出道得早,有的人成功得晚。
        早晚不是問題,問題是自己出發前,到底有沒有訂下一個目標,認清一個方向?
        看到年輕的朋友,每日遊蕩,虛耗時光,不免令人著急。
        到底自己是過來人了,回想當年,時間一大把抓在手裡,何嘗不是曾經綽過?假如說,一寸光一寸金,在那些日子裡,的確豪爽得一擲千金而面不改色。
        如今,驀然回首,發覺走過的那條彎彎曲曲的小徑,居然又有許多後來者,絡繹不絕的上路了。
        想告訴他們,不能走這條路,不必東繞西拐,另有舒坦的康莊大道,只要開始時加把勁,眼看地圖,手持羅盤,心無旁騖,鍥而不捨,必能早到目的地。
        可是距太遠了,你叫喊,話語在風中飄散,一字字叮嚀,像飛絮般吹落在草叢中,小溪旁,隨著潺潺流水,推送到遙遠的天邊。
        你做手勢示意,他們多半看不見,即使看見了,也不放在心上,回頭轉身,對著旁邊的同伴笑語嫣嫣:「那走在前面的,比手畫腳,他想說什麼?甭管!」
        你看著他們嘻嘻哈哈,無憂無慮,明知他們不久即將攀高涉險,心中老是不忍,想告訴他們,途中何處有泥潭,不要一頭栽下去,他們偏要摸黑向潭邊行。
         其實,趁晨起天晴,能早出發還是早出發好,認清目標,以免走許多冤枉路。

 

完美的知識份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   人生幸福與抉擇   戚宜君  著
        中國傳統的知識份子,心中莫不涵蘊了「天、地.人」三才的概念;有人用現代的語彙加以詮釋稱為「三知論」,亦即知天、知物、知人。認為從
「知天到敬天,知物到用物、知人到愛人」都能透徹的瞭解,恰當的對待,一切均臻於圓滿和諧的地步,才算是一個完美的知識份子。
        日月星辰運行不息,寒來暑往有條不紊,風雲雷電按時興作,天地萬物,生生不已;此其間必然有一種神奇無比的力量在主控、在駕馭、在操作;基督教說祂是
「上帝」,佛教說祂是「如來」,回教說祂是「阿拉」,傳統的儒家則稱之「上天 」,名稱儘管有別,其理則一也。無論科技進步到何種程度,
對於宇宙的奧秘始終無法解釋,所以不得不承認宇宙之間,的確有一位神秘莫測的主宰者,在祂的面前,人類的一切努力及成就似乎都微不足道,
因而便產生了虔敬之心,收斂了許多越規非禮的言語及行為,兢兢業業,循規蹈矩,此之謂從「知天到敬天」,從而也奠定了「知物」與「愛人」的基礎。
        老祖先們一向都有敬天感恩及愛物惜用的美德及習慣,小心翼翼的不敢上干天怒;曾幾何時科技發達,機器代替了人力,自然的資源被大量開發出來,
人類生活所需,獲得了充分供應與大幅度的改善。原本是有屋可蔽風雨,有衣可以保暖,有食物可以果腹,有車馬可以代步,已經感到心滿竟足了,
卻因為自然資源被大量開發出來,人類遂養成了奢侈、揮霍、浪費,甚至是平白糟蹋資源的惡劣作風。祇會利用自然,而不知愛護自然,
以至於使得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的破壞;人類若不趕快改弦更張,這個地球可能很可能會遭遇到毀滅的結果,追根究底,都是因為只知用物卻不知愛物的原故。

 

時代與歷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摘自  人生幸福與抉擇  戚宜君 著
      「時代」好像是一艘船,裝載著許多生氣勃勃的乘客向前航行;「歷史」則是一家巨大的搬運公司,擁有許多艘船隻並清楚的記錄著每一艘船隻的營運狀況。
        時代是短暫的、變動的,歷史是永恆的、常態的;一個一個高潮迭起,變動不居的時代,用時間的線條串綴起來,就成為歷史。由於範圍及性質的不同,
個人有個人的歷史,家庭有家庭的歷史,國家民族乃至全世界,都有各自為本位的歷史,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經過,亦各有各自不同的歷史。
      「時代」的累積而成「歷史」,每一個不同的時代有其特色與精神,五花八門,千奇百怪;「歷史」分解開來便是一個個的「時代」,
然而一部歷史卻有其脈絡一貫,歷久如新的傳統和文化,主宰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傳承。
       「歷史」是以「實例」來教導人類的哲學,一頁歷史的價值遠超過一本「邏輯學」。當我們想瞭解今日的狀況,進而推測明日會演變到什麼情形時,
最可靠的方法便是研究歷史。根本不瞭解自己所處的時代,基本上永遠只是個孩子;能夠跟得上時代的腳步,把握時代的脈動,進而推動時代的巨輪,
無疑的就能主宰時代了。
        對歷史模糊與輕蔑的時代,必然是一個黑暗而悲涼的時代。創造歷史的人,總是重視歷史的人;主宰時代的人,也一定是熟讀歷史的人,了然於興衰隆替的軌跡,
小心翼翼的避免重複的錯誤,便能掌握成功的契機。

 

早知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轉貼自  通往幸福的60個入口  陳光 著
         樂透又開獎了,全國未中頭彩的同胞一陣陣「早知道」的思想狂潮再次掀起壯闊波瀾。我們大家都知道「千金難買早知道」,可這些事,我「早知道」大家不知道。
        樂透中頭彩的機率,等於你被雷劈中的機率,而且要在原地連續被劈中三次。但,很多簽注的人,大概不知道吧!
        許多人徘徊在萬華的算命攤,向算命先生買的也是一個早知道。問事業、問婚姻、問愛情...那麼多的東西要問,彷彿自己什麼都不知道。
        在海邊,人們快樂的撿著石頭,拿起貝殼,找尋一個夢想、拾起一個希望。不過縱使心中藍圖無窮,人能握在手中的,究竟有限。所以到了後來,
只好放下手中的一個,再去撿起眼中所見更美更想要的一個,這是人的劣根性。但往往到了最後的最後,才發覺怎麼選都不滿意,甚至不如之前曾丟棄的,
這時候心底便會湧現一種惆悵:
       「早知道,我就不換了!」
       「早知道,我就把原本的留著了,現在到那裡找呢?」
         要不是一而再再而三,要不是後悔總在來不及,要不是有那麼多的要不是,我們也不會有這麼多的遺憾。但是如果一切都早知道,我們真的就沒有遺憾嗎?
        每天見到那麼多爭執後的悲劇,換一句:「早知道我對他好一點。」每天看著漲漲跌跌的股市,也是一句:「早知道先賣了就好。」那麼多的早知道,
其實只是一句句無奈與悔恨的化身。
         每次下棋的時候,後的贏家,也只是比對手多想一步的人。
         其實人是可以早知道的。沒有人想當輸家,但是早知道必須是一種經驗的累積,推理的發酵。
        「這個街道的轉彎,一定有一家醫院!」一個沒來過甲地的人,肯定的說。
         轉個彎,果然真有一家醫院。那是他觀察這條道路設計不好,此處轉彎一定常常發生車禍,推理出必定有一家醫院在不遠處。
        你知道人生的路上,哪裡可能發生災禍嗎?
        你知道,而且你可以更早知道!

寄件者: 水芙蓉6

傳送時間: 2007/11/25 上午 09:54

寄件者: <NOBR>魯賓遜1719</NOBR>

傳送時間: 2007/11/25 上午 02:22

成功必修課:學做人

人生有三碗「面」難吃,一是場面,二是錢面,三是人情面,其中,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。
"He is a nice guy, but not the right guy for this position."(他是個好人,但坐這個位置他不是對的人),不計較,能增加做人的廣度 。
「稻穗愈飽滿,腰彎得愈低」、「竹子愈高,竹尾彎得愈低」這些大自然的道理,講的正是「謙卑」的重要。
因為謙卑,你會居安思危,你會小心翼翼,你會拼命學習,你也會努力改變。最後,你擔心的事會消弭不見,你的弱點也能補全,你意料不到的收穫也會在謙卑中獲得。
只是愈在高峰,人愈不容易察覺謙卑的力量。


薪傳
        科學家牛頓,對數學有非凡的天才,據說他在劍橋大學任教的時候,常以驚人的速度解開艱難的數學問題。至於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,
更是對後世的影響至深且遠。
        然而他在臨終時對他的崇拜者說:「知識彷彿大海,我不過像個孩童,在海邊撿到一顆小石子。」
        像牛頓以及其他科學家,他們為人類發現新知,讓後世的人能分享到的經驗,及知識。
        我們不得不要承認,知識才是人類薪傳中最珍貴的東西,它讓人類少走一些彎路,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敗和挫折。

 

生命有限,意義無窮
有位六十七歲的動物學家,在研究一條南美洲的毒蛇。
就在這個時候,毒蛇突然驚醒,冷不防咬住了老先生的手。
老先生立即感到一陣頭暈與噁心,他知道死亡即將降臨,便立刻打開日記本,記錄下自己臨死前的所有感覺。
他努力寫下:「胃部劇痛、身體感到燥熱、耳鳴、眼皮疼痛...」
從日記本上的字跡可以知道,老先生是在多麼痛苦的情況下,寫下這些劇烈顫抖的字。
日記上最後幾句是:「當血從鼻子和嘴裡流出來時,所有的疼痛感也消失了,然而四肢卻變得軟弱無力,我想,腦袋開始充血了。」
這個老先生正是美國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.史密特博士。直到臨死前,他仍然努力地要將研究報告完成,並用自己的生命,寫下了這份醫學研究史上獨一無二的資料。
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」,這是老祖宗愛護後代子孫的做法,胼手胝足無悔地付出,只為了讓你我享受今日的美好生活。

 

產生自己有價值的創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  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  潘建志 等合著
       「變易」已成時代常態,就好像之前中華電信ADSL的廣告,一個小孩在家,上網玩網路遊戲,然後他爸爸在隔著一面牆的另一個房間也在玩同一個遊戲。
         現代的變就是所有東西都數位化:相機、手機、通訊、遊戲...。請你適應這個社會,而不是叫社會去適應你;而你應該明白;永遠不變的就是世界永遠在變。
         為什麼我們台灣從以前到現在只能幫人家做代工,去賺微薄的利潤,那就是因為我們產生不出來創意。產生不出創意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麽有效的去
管理自己的基楚知識,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做到知識的建構和管理,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做到。於是就只能淪落成海盗王國、抄襲盗版。
         台灣一開始是從製造業起跑的,王永慶的誕生跟整個全球的石油化學產生了非常緊密的結合。過了十年之後,步入國際貿易業,而這些製造好的東西是
用來賣給外國人的。
         在國際貿易走了十年之後,累積了大量的資金,回過來挹注在房地產上面,之後有大量的資金投注在電子業,如友達所謂TFT-LCD,它就是大量的資金挹注。
電子業的多頭已經走了十年了,「下一步在哪裡」林百里在問,張忠謀在問,郭台銘也在問,所有的人都在問,下個十年在那裡?
        下一個多頭產業就是「智能產業」。在電子業裡也有所謂智能產業。
        趨勢科技是一家軟體公司,他們沒什麼設備,但是它的致勝武器就是它的人才,研究不斷變化的電腦病毒的人才。這幫助它在世界上打下了一片天。
如果你也能善用你的智慧,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,那麼你也可以像趨勢科技一樣,擁有比人更寬廣的天空。
        想要有創意,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發現你自己的立足點,然後把別人大腦的東西學出來,學出來之後用在自己身上,產生屬於自己的創意。
每個人先天都有一些天賦,但是你如果沒有大量的學習,大量的累積自己的基楚智識的話,你這些創意會沒有辦法實現。

 

景仰知識和努力
有位農場主人,他的耕耘機出了問題突然開不動了。他和朋友費盡了力氣也沒有修好。最後,農場主人只好請專家來。
那位專家仔細檢查了耕耘機,最後,他拿起一把鐵錘,對準馬達某一個部位敲了一下。馬達立刻重新運轉了起來,就像從來沒出現過毛病一樣。
但是,當農場主人接過專家的修理費帳單時,馬上生氣地大聲叫道:「什麼?你就那麼敲了一下,就想要五OO元嗎?」
「親愛的朋友」,專家回答道:「敲這麼一下,只要十塊錢,但是要敲那裡,就得要加四九O元了。」

 

受用一生的六個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摘自   找到你自己的定位  千高原 著
       一個年輕人決定離開故鄉,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。少小離家,心裡難免有幾分迷惘,於是他動身後的第一站就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,請求指點。
      老族長正在臨帖練字,他聽到族裡這一位後輩準備踏上人生的旅途,就隨手寫了三個字「不要怕」,然後抬起頭來,望著前來求教的年輕人說:
「孩子,人生的秘訣只有六個字,今天先告訴你三個,供你半生受用。」
       三O年後,這個年輕人轉眼間已是一個中年人,有了一些成就,也添了很多傷心事,歸程漫漫,回鄉情切,又去拜訪那位族長。
       他到了族長家,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,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封套來,對他說:「這是老族長生前留給你的,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。」
       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,三O年前他在這裡只聽到人生一半的秘密,便拆開封套,裡面赫然又是三個字:「不要悔」。
       沒錯,人生在世,中年以前不要怕,中年以後不要悔,這是經驗的提煉,智慧的濃縮。

 

修行
        知道和實踐是兩件事。我們知道「真理和做正確的事」很重要,可是不去做,仍舊是空談,跟那些不知道的人沒有什麼兩樣。
        和學識廣博的人交談,可以獲得寶貴的知識,了解世界的浩瀚;但是,和身體力行的人在一起,我們雖然不懂得深奧的理論,在耳濡目染之下,
我們卻可以變得和他們一樣,變成一個有修為的。
       看來,內心的修養往往比知識學問更重要。
       過多的知識,容易使人傲慢。只有真正的智慧,才能培養人性的謙虛。書本的知識,並不等於用心靈領會、體悟的智慧。知識,是用眼睛、記憶和時間累積而成,
智慧卻是身體力行書本上的東西,所得的印證。沒有實踐真理的美善,就不會有智慧的開花結果。
       想想看,一個人不管擁有多少學識,如果心地不好,還是比不上一個心地善良的普通人。
       或許,那樣對社會的危害,會比一個普通人來得大一點。

比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  快樂的小故事  紀展雄、李觀發 合著
某個鄉下有兩位技工,常常標榜自己雕刻技術最棒。
於是村長為他們舉辦一場比賽,看誰的老鼠最栩栩如生,誰就可以獲得一大筆獎金。
這兩位技工,日夜趕工,在指定期限交出他們的作品。
工匠甲雕刻出來的老鼠果真十分生動,連老鼠的鬍鬚也會抽動。工匠乙獻出來的老鼠則是一團木塊,而且斑駁剝落,幾乎看不出像是隻老鼠。
正當村長想要宣布得主時,工匠乙提出建議,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。
村長答應。於是馬上請人帶貓進來,結果貓一看到那個醜陋的雕刻品時就馬上撲上前去。在場的觀眾不得不承認,如果貓是這樣的選擇,那麼工匠乙的作品應該獲勝。
不過他們始終不明白,為什麼貓會有這樣的表現?
原來工匠乙是採用魚乾作為雕刻的材料。
村長平息糾紛,甲乙兩人都得到獎金,因為他認為甲有卓越的雕刻技術,而乙則有智慧。
對於一件事情,有人會要求精美,有人要求務實;工匠甲和工匠乙,一是要求藝術美,一是呈現實用價值。
書本和知識的汲取也是一樣;有人要求一紙文憑,有人實在的讓自己活得有智慧。

 

經驗.運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  聰明簡單,糊塗困難  王鎮輝 著
         美國作家愛默生曾說:「淺薄的人相信運氣,堅強的人相信因果。」
         意思是說,不容易為艱難與困境屈服的人,必然是個相信經驗法則的人,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理由,想要讓他屈服是不容易的。
         但是相對於一些見識短淺的人而言,因為腦子裡常常摸不著頭緒,很自然地就會將種種看不懂、想不通的現象與遭遇歸之為運氣了。
        從有人類以來,人累積了很多經驗法則,也許不見得事事靈驗,但是只要不要錯誤解讀與引用,通常八九不離十。
        越南有句俗話:「哪兒有鮮花,哪兒就有蝴蝶。」這樣的因果關係,套用在多行不義上面也是一樣,壞事做多了,不出事才怪呢?
        以經驗法則來看,人心一亂,情緒就容易亂竄;情緒控制不好,行為就容易出差錯;行為無章法頭緒,人就容易出意外,這個時候,壞運氣恐怕已經等著上門了,
不是嗎?

尊重有經驗的人            轉貼自 生活中的小故事 大拓文化事業公司
有一位博士受聘到一研究所,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。
有一天,他到研究所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,正好所長和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,也在釣魚。
他只是微微點了頭,心想這兩位本科生,有啥好聊的呢?
不一會兒,所長放下釣竿,伸伸懶腰,蹭!蹭!蹭!從水面上如飛似地走到對面的廁所。
博士眼睛睜得大大地。水上飄?不會吧?這可是一個池塘啊。
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,同樣也是蹭!蹭!蹭!他從水上飄回來了。
怎麼回事?博士又不好去問,自己可是博士哪!
過一陣子,副所長也站起來,走幾步,蹭!蹭!蹭!他飄過水面上廁所,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:不會吧,到了一個都是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?
博士也內急了。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,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,而回辦公室又太遠,怎麼辦?
博士生也不願去問他們,憋了半天後,他起身往水裡跨:我就不信他們能過的水面,我博士就過不去。
只聽咚的一聲,博士生栽到了水裡。
他們將他拉了上來,問他為什麼要下水,他問:「為什麼你可以走過去呢?」
兩人相視一笑:「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,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,木樁子正好在水面下。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,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,你怎麼不問一聲呢?」
學歷代表過去,只有努力學習才能代表將來,尊重有經驗的人,才能少走彎路。

許多人讀了很多書,但生活卻是白痴。
任何事都是行為的結果,而行為也會隨著情況改變。...,這個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事,書籍可說是寫書人思想的結晶,而思想會隨時間改,
沒有一個思想是永恆不變的。任何有智慧的人,是不會死讀書的。


 

生命之所以會豐饒與多采多姿,是因為充滿希望和光明。
一切有情生命,無不希望健康、長壽、幸福、快樂,但由於欠缺智慧,想康寧壽考,卻偏偏去造貧窮短命的因;
想要有好名聲及好人緣,卻偏偏去造沒有人緣的業。
想一想,其實人生最欠缺的,往往不是財物,而是生活的智慧。

  理論與實際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轉貼自   看人   呂正惠 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常聽到人們說:「理論與實際,是有一段距離的。」也聽到人說:「理想與現實之間,相去豈止千里。」這類俗諺事實上都說明了:一個人大腦中運作、思考出來的事物,往往經不起外在世界的考驗。

趙奢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大將,他有一個兒子趙括,趙括從小耳濡目染,學習了父親很多兵法作戰上的理論,但是並未親自經歷過陣戰。他以為天下兵法不過如此,自己早已熟若指掌,天下無敵了。趙奢幾次和他討論作戰上的事,他都應對如流,趙奢根本辯不過他,但卻沒有稱讚過自己兒子是個用兵天才。老婆問他為什麼,他說:「戰爭是件凶險不過的事,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,但是兒子卻把它當成一件輕鬆隨意的小事。如果他以後不當上將軍,那也就罷了;要是他當上了將軍,將來喪師辱國的人,非趙括莫屬!」

後來趙奢死去,趙括代替父親成為將軍,準備帶兵出征,與秦作戰。藺相如進諫,以為萬萬不可由趙括將軍出征:「趙括這個人只是能讀通他父親留下來的兵書,根本不知變通。」但是趙王不聽諫言,仍然執意讓趙括取代廉頗,率軍出征。趙括的母親也認為自己兒子不如其父,就強諫趙王,趙王一意孤行,終於導致了長平之戰的悲慘結局。趙括一到戰場,中敵之計,節節失利,最後被秦軍殺死,而趙國的四十五萬士兵也盡遭坑殺。

熟讀兵法,就能治軍作戰?如果世上有這麼便宜的事,「良將」也不會如鳳毛麟角般地難尋了。推而廣之,世上各行各業也莫不如此。一個在本行當中出色而成功的人,無不必須經歷重重的考驗與實際的工作,他的經驗才是真實的、自己的。因為任何理論,只不過是前人經驗中可以訴諸文字語言,加以規範整理而流傳下來的部分。這一部分的經驗固然重要,但另一不能記載、不能規範的部分,才是經驗中的精髓,這必須由後人在實際的工作中自行取得、揣摩、體會,別人是教不來的。這一部分就是「變」的能力。光搞通理論,不可能成為大師,因為理論是死的、封閉的,而外在世界滿變數,如果你不能隨變而變,只會膠柱鼓瑟,怎麼可能奏出美妙的音樂?

我們常笑說,經濟學家不能當財政、經濟方面的官員,而專研心理學的人,可能連家人的心理都擺不平。這不是歧視這些專家們,而是說,在理論世界中浸淫太久的人,很可能會失去在現實世界的變通能力。君不見一名醫學院的學生尚須經過實習大夫的階段才能畢業開業?道理就在這裡:理論固然重要,但是若沒有實際經驗,理論適足以成為禍害。當然,既無理論涵養,又無實戰經驗的草包,就更是下下之輩了。


 

本篇發表於 人生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